江苏经济网8月10日报道我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报道内容如下:
探寻家乡“山海情” 讲述家乡“脱贫事”
——江苏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百名学子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为引导青年学生聚焦“脱贫攻坚”以来的重大事件、重要成就,这个暑期,江苏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组织开展了“探寻家乡‘山海情’、讲述家乡脱贫故事”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百名生科学子足迹遍布云南、贵州、海南、青海等16省(市、自治区)53个地级市,他们在文献阅读、历史资料查阅、走访调研、参观体验等实践活动中了解家乡脱贫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切身感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成就中升华爱国情怀,传递青年声音,勇担时代责任。
做足准备为社会实践奠定基础
为提高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实践团成员们积极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宣讲会、中青网投稿技巧分享会、文献阅读报告讲解、摄影及视频制作讲解等四场专题会议。随后,成员分别进行家乡脱贫攻坚政策的收集工作,深化教育政策、健康政策、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兜底保障等6个方面的学习,为社会实践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
桂林市实践团成员在徐福桃花源图书馆查阅文献
广西省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的黄巧萍仔细查阅文献与政府方案,认识到“途径我所在的镇的灌阳至平乐高速公路路线总长136公里,总投资约133.2亿元,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120公里每小时,路基宽26.5米。该项目将彻底结束恭城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对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家乡的环境治理尤其是垃圾处理现状,崔双琴感叹:“集中收集配置户外垃圾桶,环境治理力度加大,乡村路上不再是垃圾满地、尘土飞扬的模样。现在行走在乡间小路上,很少能看见垃圾。一个小寨子至少有十五个垃圾桶,而且会定时清走垃圾,整个乡村给人的感觉就是干净整洁的新农村形象。大家对垃圾桶入户表示出了极大的满意度,居民幸福感直线上升。”
实践成员心得体会
亲身体验寻脱贫攻坚之胜利“密码”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实践团成员们分别奔赴家乡探寻家乡脱贫攻坚取胜的“密码”,学习家乡脱贫攻坚历程。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马套村实践者宿晨阳对当地富民产业--茶叶种植业如此描述:“马套村位于泰山山麓地带,耕地面积小且分布较为零散,土壤条件也非常贫瘠,村落中到处都是荒地。这样的环境让马套村的种植业发展十分艰难,种植的粮食甚至难以自给,十分影响马套村经济发展。但正是因为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造就了中国维度最高的产茶区。”除茶叶种植外,她还亲身体验了当地结合生命科学开发出新颖的发展模式--马套磁谷,并提出建议:“该模式最初建立的目的是通过改善水质,提高茶叶品质。后来在村民们的建设之下,这里逐渐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为马套村创造了一系列商业价值。磁谷应以石墨烯极化质子水系统为基础,建立自然食品生产体验,以极化水灌溉,养殖禽类,逐步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同时利用山体的自然风光,以最原生态的风景吸引游客,推动生态旅游业发展。”
泰安市马套村实践者跟随茶农采茶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实践者郎舒宁在考察家乡农产品种植季节模式时如此说道:“农户家中耕地相对集中,大多分布在整片的半山腰上,按照耕地面积大小合理分配种植。上瓦尾村冬季温暖湿润,夏季炎热多雨,农产品种类颇多。农户家耕地面积较大的土地用来种植烤烟、玉米、水晶豌豆,小部分种植芋头、核桃、板栗、牛草、姜巴。来到耕地,梯田里映入成片绿油油的烤烟。为了避免经济收入下降,每年都会更换烤烟种植区,以应对地块质量下降,影响长势。核桃树、板栗树稀疏分布在道路两旁或者田地周边。家中的核桃、板栗除了小部分留家中食用,大部分用来对外销售,经济农产品成为农户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拉开脱贫工作的序幕后,不少补贴费用解决了农产品成本费用的开销,经济效益逐渐增加,家庭生活质量也得到明显的改善。”
见证变迁传播脱贫攻坚的故事
除亲身体验家乡发展方式外,实践者们还采访到了贫困户、少数民族地区老人家以及基层村支部书记等,探索脱贫攻坚成效。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甸中镇实践者方依格在采访当地彝族老人后感叹:“奶奶们谈到,在以前她们那个年代住的大多是土基房,而且吃的也是一些粗粮,在以前要去一趟县城得分单双日,还得提前1小时等车,来回都得花费4个小时。而现在在政府的帮助下,每家每户都盖起新房子,吃穿也不用愁,随着新公路的建起,去县城也只用30分钟就到了,对于她们而言这是最大的变化了。在采访中,老人们也提到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现在政府每个月都会给老人一定的生活补贴,而且每半个月组织去老年大学学习、每个月也会组织70岁以上的老人吃一顿饭。老人们不断表达着对党和政府的感谢。甸中镇在脱贫的路上一直没有懈怠,紧跟党的步伐,带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而真正做到了‘岁月不居当初心依旧,为民情怀当抱朴为心。”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沙珠玉乡实践者元旦慈仁央金的采访过程中,一位藏族奶奶讲述道:“在政策带领下,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黄沙遍地,水土流失严重,导致人们的衣食住行,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方面经济来源有着很大的影响,村内医疗水平和教育水平都极其落后,大家也不重视。现如今随着各方面政策的实施水资源不再匮乏,经济方面也有了来源。畜牧业种植业都得到了发展,村庄内智能家电逐渐普及,医疗保障和教育水平都有了保障。房子也从土房变为了砖瓦房,室内的装修也更加的精美耐用。最后老人对国家政策赞不绝口,并说:“感谢国家,感谢共产党为人民求福祉,为百姓求幸福,我们将永远铭记于心!”
实践团成员围绕1个主题,参加4场专题培训会议,用相机留住百张脱贫成果图,用镜头记录下二十余篇采访视频,共完成54部实践视频,62篇实践报告,倾情记录真实的脱贫攻坚故事,见证家乡地标的岁月变迁,用自己的方式传播关于脱贫攻坚的故事。(夏雯方如萍)
文章来源:江苏经济网 2021年8月10日
报道地址:http://www.jseconomy.com/#/?id1=1&id2=0&artice1=12644&artice2=4